
研讨会现场
一部特别的书会有众多“知情人”和“书写者”
——舒文治长篇作品《立传笔记》征求意见座谈会开在洪源洞村
汨罗融媒体讯(记者 谢江)31年前,他独脚拄拐走进革命老区一个深度贫困村扶贫 ,一扶十二年;如今,他成为一位作家笔下的原型人物。他身上会被重新发现哪些感人故事?又能发掘出怎样的历史现场?11月12日,中国作协会员、岳阳市作协主席、汨罗市委二级调研员舒文治的长篇作品《立传笔记》征求意见座谈会在三江镇洪源洞村召开。来自岳阳、汨罗两地的文史专家、学者、教授、评论家以及三江镇和洪源洞村的干部、群众代表共30余人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讨会。与会者分别从回忆与讲述、虚构与真实、历史与当下、史笔与诗意等多个维度,畅谈阅读体验,展开思想交流,追寻新的线索,为作者进一步修改完善本书提供参考。
《立传笔记》是舒文治酝酿多年、追求史诗品格和文本创新的一部新作,数易其稿,全书三十余万字,已被中国作协纳入“奋进新时代,书写新史诗”主题专项长篇小说和“湖南省三百工程扶持计划”。作品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走进三江镇洪源洞村扶贫、颇有传奇色彩和悲壮经历的离休老干部杨驹为原型,用虚构与非虚构多种表现手段,分上下两卷,以三位“县史志人”的视角和文字来完成对主人公的立传。三个叙述者抽丝剥茧,交织成锦,描绘出革命老区一个山村的沧桑变化,同时写出地方党史、革命斗争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史的一些横截面及内在联系,从中揭示共同富裕之路、乡村振兴之路,彰显新时代所蕴含的人民力量、创造力量及其大历史逻辑。
当天的座谈会上,一群有各自生活阅历、对主人公和作者又分别熟悉的热心者、读史者、研究者忆往事,谈作品,话人生,表达出对三江镇洪源洞村(包括原湘平村)这一方红色热土的炙热情感,对书中原型人物杨驹老人的深情回望。座谈会由中国作协会员、岳阳市作协副主席、汨罗作协主席潘绍东主持,他宣读了著名作家韩少功先生对《立传笔记》(初稿)的点评。韩少功认为,作品“湘地语言丰富饱满,炉火纯青,富含坚实而鲜活的底层经验积累;展示出中国艰难曲折、可歌可泣的扶贫史,近乎百科全书式的三农详考;书中书,戏外戏,叙事结构有创新亮点。”并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具体意见。
在潘绍东看来,《立传笔记》是“一部向老一代共产党人的致敬之作,一部引发对中国扶贫工作的思考之作,一部传记体作品的探索之作。”会上,湖南理工学院文学院党委书记杨厚均教授、岳阳评论家协会主席胡睿臻先生和青年评论家阮娟博士等从文学创作角度,对作品进行了学术性解读和专业化点评。汨罗多位文史专家、作家,以及三江镇洪源洞村干部群众结合自身阅读体验和对杨驹老先生的了解,纷纷发言,讨论气氛十分活跃。
“清明前的阳光炫目,围墙外的平阳村和平阳山笼罩在光和绿中……我低头,落叶和青草之间,树冠被阳光拓印出妙不可言的花纹,像极了大地的徽章。”舒文治用这样一段诗化书写,为《立传笔记》结尾,意犹未尽,余味悠长。他在开篇之前的题记中写道:“给他立传,便是记下与他的一次次隔空长谈,也是一位位故交、熟人出来故事接龙。”他说,本书是从史料中打捞出来的,是众人讲述出来的,在作者一支笔的背后,还有众手如林,他追求一种“千手观音”般的写作,让人们一起参与到写作当中,共同来完成人民历史的重构和对复杂现实的书写。
一审:张 咪
二审:游 岚
三审:张 为
责编:张咪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独家视频丨跨越27年的深情牵挂
一见·领悟“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深意
时政微纪录丨180秒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西藏之行
时政画说丨再唱山歌
心相近|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铭记拉贝的选择
拾光纪·2天时间行程满满!习近平总书记西藏之行这些瞬间令人难忘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再赴雪域高原 描绘新时代西藏发展新画卷
独家视频丨同心铸辉煌 一起向未来
下载APP
分享到